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34 :很多修行修到一半有无力感,他拼不过那个习气,贪念、嫉妒心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楞伽经(一)34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k0679ddehnw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一)34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148页。请合掌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昨天我们讲了这个课程,简单调查一下,很多人都听不太懂,不过没有关系,因为这一本经典是圆顿大教,是佛对十地菩萨所说的,所以对初学佛法来讲,只能说熏习种善根,总比世间外面的世间人好上很多,世间人不学佛,不学佛的众生众生像一场梦,而且是一场恶梦。注意喔!这句话最重要。不学佛的众生,他的一生就像一场梦,而且是一场恶梦,他的苦是不会停止的;唯有学佛的人。那么师父从大一到今天,也是四十年,也是吃尽苦头,所以才有能力坐在讲台上,来弘扬圆顿大法,所以跟大家勉励一下,千万不要气馁也不要放弃,就是这样坚持,佛道就是这样坚持。

148页第三行:“诠论”。“综上所说,简言之,八识的每一识,都各有表面的”以“及底层的两种生住灭。”表面的就是粗糙,心对境能够观察得到,叫做粗糙的微细,底层的叫做微细的生灭,通常是指种子跟习气,表面的生住灭,通常是指能所不断,那么底层的两种生住灭呢?就是微细的生住异灭呢,的两种生住灭,一种是表相、一种是深层的,那么深层的,通常是指种子跟习气,所以有的人修行他很用功,但是用功到最后他无力感,很累

中国大陆有的人来拜访,她非常地精进,有一个老太婆她非常精进,七十多岁了,非常用功,也知道不净、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可是呢?对她老公就是非常地执著,一边用功一边执著,七十几岁还执著自己的老公,很快就要变成一堆骨灰了,还是非常执著,她就是要问师父怎么办。我说,我跟她讲:我也没办法来到你的心中,把你的执著砍断。老公就是老头,老头就是爱人,爱人就是老公,老公就是爱人,她七十三岁了,你看!怎么样都看不开。所以,她那个内心的深层的无量亿劫来的情执非常地重,所以有时候我们修行人,修行到一半会无力感。我很精进,我非常地用功,听经闻法,我道理什么都知道,就是改不掉内在那个深层的执著,这个就是修行的困难度。表面的比较粗而易见,就是能所,心对境这个容易,“潜在的则行相非常深”非常“细,非诸佛如来无法究尽了知。”

这表面以及潜在的生住灭,又好比河水的流速,皆有水面上的流速,与水底下的流速两种。水面上的流速容易观察,比较明显易见,潜流之速则深细不现,潜流就是我们讲的伏流,眼睛看不到的,很多去游泳死掉的,就是潜流卷走的。潜流之速则深细不现,非深通当地水性的人,不能得知。(附及,常有人游水出事,就是游泳,就因为不通水底潜流之速与水面不同的关系,因而受殃。相同的,修行人若不知诸识的生灭有表面的相与潜在的流注不同,不但不能达于究竟,而且常会有危险。)水面上的流速(比如相生、相住、相灭),讲到这个“相”,当然就是心跟境的结合,容易观察。是由风力造成;水底下的潜流之速(比如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住灭)这个就讲到微细难以观察的,隐藏在深处的,就是我们内在深处的种子跟习气,是由地形造成。风力有如六尘境界,地形地势有如无始的无明业力。

诸位!这个无明业力,就是转化我们正报跟依报主要的力量。生命怎么来的?生命从无始无明业力而来的。死了往哪里去?往六道轮回而去。生从何来?生从无明业力来。死往哪里去?死往六道轮回去。这是迷惑的众生。悟的呢?由大悲愿力真如力流注,就是清净的水,清净的心水,清净的本体流露出来的,所以诸佛菩萨由无量亿劫来注动于娑婆世界或其他的世界,来救度众生,从清净真如流露出来大悲的愿力也是不断。所以无明业力,这个是微细生灭流出来,就创造了人生跟宇宙,六根、六尘、一十八界,所有的每一件事事物物,好像是真实的东西。风速、风向是会随时改变的,因此水面上的流速也时时不同,且能造成种种大小不同的波涛、浪花或涟漪。这个就是我们的心,情绪有高跟低,还有一种你没办法控制的,没办法控制的,就是微细的生灭变化的意识。而地形是不会一下子改变的,因此水底潜流之速也是不会常常改变的,因此,潜在的流注生住灭时时都在以同样或者是一定的步调进行,很少骤然改变。诸识潜在的流注生灭虽然深细难查,但并不是说它的力量就不大;相反的,它的力量才大!

换句话说,你要改变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跟习气,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所以很多修行修到一半,有无力感,就是他拼不过那个习气,贪念、嫉妒心。简单讲,强烈的嫉妒心就是在别人身上找到自己的痛苦,就是这样子的道理。因为我们不了解生命,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,时时刻刻在处罚自己,不知道怎么活下来。因为它是由无始来的无明业力在推动的,而业力的力量是胜过一切的。所以众生叫做随业而转,然后诸佛菩萨是随愿而示现,不一样。众生是随业力而转动投胎转世,诸佛大菩萨是随愿力而来人间示现的。这潜在的流注生灭,有如海底下的冰山,虽然看不到,但它才是冰山的主体。

换句话说,我们深处内在八识田中蕴育无量的种子跟习气,这才是决定我们生生世世轮回的主体,可见修行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相同的,潜在的“流注生灭”虽然难以看到,就像蕴藏在我们八识田中非常深处的微细跟种子,很难觉察到,但它才是众生生灭真正的主体,注意那个“生灭”,生灭就是妄动,妄动就会化成一股业力,转动你的生死。我们的生,其实本来就空、无生;死也没有真正的死。所以,生灭就是妄,不生灭就是真,真如。所有的学佛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,那是整个佛教的核心。如果整个佛教失去了涅槃,不生不灭的涅槃的思想,那么整个佛教便失去任何的意义,变成世间的生灭因果相,因此涅槃是整个佛教的核心,所以见性就是见到了涅槃妙性,这个是特别的重要。有了涅槃的妙性,我们修行找到了根本,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,找到了本心本体离念了,这种觉知的妙性,正是我们用功最主要的,要寻找的,当然重要是要去悟。

而“相生相灭”,只是表相的而已。通常一般二乘人修行的,大部分就是尽量在这个能所放下的角度,他有觉察到第八意识深层的,除非是大菩萨,所以有的人说大乘非佛说,我就立刻纠正他,大乘不但是佛说,而且是究竟说。二乘人还有变异生死,就是没有办法把第八意识微细的生灭断尽,所以大乘不但是佛说,而且是究竟说。所以有的人e—mail过来说,某某人在大陆、台湾叫人家学小乘的,一直批评大乘的,然后我就在这个e—mail上面跟他批示,我真的不方便批评他,我不造口业,修行人尊重每一个人的修行方式,《楞伽经》后面就讲的,那种小乘根器的你怎么样跟他讲,无量亿劫来他就熏习这个东西,死守这个东西,所以很难去改变他。

再者,水底与水面上的流速也并非毫无相关,两者也会互相影响的:水底的流速会带动水面的流速也就是说第八意识会影现出前七识,叫做水底的流速,会带动水面的流速,换句话说第八意识的业力、种子、无明习气,会影现前七识的庄严或者是不庄严、善与恶,会带动这个。——可以说水面的流速原是水底流速的一部分:意思就是前七识本来就是第八意识的一部分。这有如七转识为什么叫做转呢?这个“转”就是见分、相分,能所不断,这个转动就是有这个意思。原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一样,两者不能绝然而分为二,但两者也不是同一个。有时水面流速也会牵动水底的流速,就是我们的前七识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识,它就会牵动我们的第八意识阿赖耶识。诸位!阿赖耶识本体并没有任何的生灭,阿赖耶识是一种无明业力,变成一种名词,在这个唯识学里面讲,或者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讲,叫做染净和合,叫做阿赖耶识,有染有净和合,阿赖耶识。这就有如七识原是由阿赖耶受无明熏变而来,但七识也会反熏阿赖耶。

所以这个七识就是前七识。注意!第七识是指只有一个识,是指第七识,前七识是指七个识,这个名词要稍微注意一下。如果讲前七识,就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识,如果讲第七意识,就是我、法二执最强烈的。在这里还有一个附带说明的,一般在唯识学讲,它把第七意识分开来讲的,特别地详细,在这个《楞伽经》里面,这个第七意识它是附带讲,也就是说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识,这前五识,接下来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,这分别同时再加上一层执著,就是第七意识,所以在《楞伽经》里面讲,讲:分别事识就是包括了前六识还有第七意识,所以,第七意识在《楞伽经》里面讲,都是附带在第六意识来谈的,这个稍微注意一下。为什么呢?因为第七意识对内执著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,对外又攀缘了第六意识,前六识所落下来的一种影子、影像;对内执著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,这是对内。对外执著前六识落下来的一些影子,所以称为第七意识。因此讲到前六识,就附带讲第七意识,这个《楞伽经》有某些角度与唯识学上谈的有比较简略。

简言之,“相生”、“相住”、“相灭”是由于现前外在的六尘境风,为什么称为“风”?就是因为这个六境,一般众生来讲,是很难没有起伏的心,很难,就像风吹动了海面上的海水起波浪,所以六尘境风,激荡内心而造成;那么“流注生”、“流注住”、“流注灭”这个微细的则由无始来内在的无明业力造成。这个你一定要背一下。相生、相住、相灭,针对根尘能所来讨论的;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微细的生灭,针对微细的种子跟习气、无明业力来谈的。两个非一非异互相影响。因此,凡夫即使能因修行而心不缘外境,制令六识不起现行,这个就是二乘人所修的:放弃一切欲、五欲六尘,然后到寂静处,证得四果阿罗汉——我生已了,梵行已立,不受后有;但是大乘更究竟,要尽断微细的无始无明。但由于无始无明业力未断的关系,其心识仍在不断的生灭。注意!往后你只要看到心识,就记住两个重点:什么是“识”?就是强烈的分别心,还有强烈的执著心,这个就是关键。好,为什么一直在讨论这个“识”呢?正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有强烈的分别心,还有强烈的执著心,所以生死难了。为什么修行讲来讲去都叫你放下、再放下、彻底放下,离相再离一切相,彻底离相,为什么?就是识心是生死的根本,是妄动的根本,所以你往后只要看到这个“识”,就是涵盖两种:就是强烈的分别心就是“识”;强烈的执著心就是“识”,正是生死的根本。

这也就是为什么凡夫的外道的非想非非想定仍在分段生死之中,而二乘的灭尽定灭尽定叫做灭受想定,叫做灭尽定,又名九次第定。灭尽定也好,灭受想定也好,九次第定也好,讲的都同样一个名词,也还是在变异生死之中的原因。注意!什么叫做变异生死?变异本身并不是生死。分段生死才是真正的生死,改头换面:这辈子做人,下辈子做猪,再下辈子投胎成天人,改头换面,这个是分段生死。而变异生死只是在心境境界的转变而已。如果说你今天往生到极乐世界去,那么罪障最重的下品下生,经过十二大劫才花开。诸位!到极乐世界去也是一样的,也是类似一种变异,类似!为什么?当大菩萨在教化你的时候,你那个莲花本来进去了,莲花不是很光亮,那是因为在娑婆世界很懒惰,有时候常常打盹,变成一棵睡莲,没什么精神,提不起劲,那个莲花又小又没什么光明,诸佛菩萨就会在莲花说法,慢慢莲花就会越来越大、越来越大,它并不会变坏,它就是境界转变的时候,莲花就越来越亮,越来越光、越来越光,到最后就会花开见佛,因此变异生死用这个来比喻,就最恰当。二乘人他不究竟,问题是你只要讲到大乘的,他的内心就不舒服,而且有一点排斥。因为我也接触过很多修内观的,有的人是很有修养,这个也有。有的听到大乘的不舒服,他也不方便批评,就是远离,他认为大乘非佛说。为什么有变异生死?为什么二乘人不究竟?因为还有第八意识,《楞严经》讲的,还有微细的第八意识,微细的生灭没有断尽,因此师父才重复地讲说,大乘不但是佛说,而且是究竟说。150页。

再者,《起信论》中说生灭有三细及六粗两种,三细等于流注,六粗等于是相生、相住、相灭。流注后面补上:生灭。三细等于是流注生灭,六粗等于是相的生灭。《起信论》的三细六粗念一下。《起信论》的三细是:一、无明业相,无明怎么来的?因为一念不觉所以无明业相。二、能见相,三、境界妄现相。一、无明业相,就是一念不觉;二、能见相,也就是所谓的见分;三、境界妄现境界,妄动,这个是从无明变成妄见的能见以及妄现的境界,是属于微细,一般很能去觉察。六粗是:一、智相(分别爱憎),这里稍微注意,那个智不是智慧,就是分别心的意思。你不要看到一个智慧的智,咦!它怎么会是分别爱憎呢?在《起信论》这个“智相”是指分别心。什么是爱什么是恨?喜欢的境界就爱,不喜欢的境界就讨厌,摒斥排斥,所以强烈的爱恨的心,会毁掉一个修行人,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人,会跟欲望保持一个距离,尤其是男女互相一个尊重,不要太接近,接近会出状况,因此爱跟恨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,那么扩大来解释,爱跟恨叫做对立,二元的对立法。所以六祖讲:不思善、不思恶,(正恁么时,那个是)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。所以当下就断了分别心。

二、相续相(觉苦乐),什么叫做相续相?相续相就是觉苦乐。诸位!这个觉是妄觉,虚妄的觉悟到有苦有乐,相续就是妄念不断。三、执取相(任持苦乐),对这个苦乐相特别地执著,叫做任持苦乐。因此过着很辛苦的日子。四、计名字相(分别假名言),因为每一种相又安排了一个名词,那么分别了这个名词,然后停留在脑筋里面,一直在执著,所以计名字相这个“计”也有强烈分别执著的意思。五、起业相(造业),诸位!内心里面有爱跟恨,觉悟到种种的苦乐,而且觉悟到认为实实在在有苦跟乐,因此就分别外境:什么是好、什么是坏,什么是可以执著、什么是要排斥的,攻击它、伤害它的……咦!就开始造业了。第五叫做起业相,就开始造业了。造业不离身口意,不离身口意,造了业以后就解不开了。六、业系苦相(受报)。你就一定要受果报。所以菩萨畏因、众生畏果,众生一定要在受苦的时候,他才会回光返照。回光返照说:嗯!我以前做得不好,我要冷静,从现在起我要做一些好事,慢慢地去转变,这还算是有一点善根。有的人完全不能观照,苦不知道怎么来的,不知道说苦是自己执著出来的,苦是自己分别出来的。

如果你了解万法唯心所造,那么你动这个念,就变成苦乐的开始,所以你要发菩提心,你的快乐就跟着来,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。你要发听经闻法的心,这个解脱的日子就不远了,因为你发了菩提心。你如果发了善心,造桥铺路济贫扶弱等等,那你的福报慢慢就会来,如果你发了那个伤害别人的心,那么你的苦就一定会跟在后面。所以从因果的角度来讲,有一句话说:天欺人欺,因果不欺,也就是天会欺负你,人也会欺负你,你碰到了坏人,他会欺负你;但是这个因果它不会欺负你,它会帮你调整回来的。我以前出家以来,也是一样,看过很多这个,深信因果。因为有的人认同师父,随喜非常地赞叹;有的人劝不来,他对师父有些意见看法,甚至恶言相向等等,我们也好意地相劝,说:我们有相应法你就来,不相应的话不批评。可是他不愿意,一直去背后伤害,怎么样。后来我们看到了他的果报,我人还没往生前,就看到这一些果报。伤害三宝的那个果报,很快就到,我们留的眼睛,可以看得很清楚,所以我深信因果,因此这一辈子我从来不跟人家计较什么,你要赢就让你赢,你要我吃亏也没关系,我认为吃亏有时候变成修一点福德,再坏的人总是有佛的种子,等等因缘,救不了就是你的业力。救得了那么我们有一个好的开始。因此我这一辈子也过得非常地解脱跟自在,所以这个业系苦,简单讲就是怪了不了别人,有时候是宿世引导来的,有时候是我们这一辈子自己错觉、执著分别而来的。简单讲,学佛你一定不要怨天不要尤人,还要接受一切的业报,认了就是你的,你不认命你又能如何呢?某些东西你一定要接受,这个没办法转变的业力,认了就是你的,那么你一定要趋吉要避凶,我们现在是一个学佛的人,要用智慧。

有人说三细之流注生灭比较微细,只在阿赖耶识;六粗之相生灭比较明显,随境有无,只在前七识。诸位!这是《大乘起信论》讲的。若依《楞伽经》本经看来,这是不正确的,因为经文明明说诸识都有流注与相二种生住灭。诸位!《大乘起信论》所针对的根器呢,跟圆顿教的“楞伽”是不一样的,所以讲的名相有一点相同,可是里面也有一些差异。在《楞伽经》里面讲,明明说诸识都有,流注与相两种生住灭,两种。这就是为什么注者在前面比喻说:水面的流速也是水底流速的一部分,而且两者会互相影响,两者非一非异的原因。

 接下来。因为每一识都有转相、业相、真相的性质。【大慧,诸识有三种相,谓转相、业相、真相。】这个没有唯识基础的人,听起来就挺吃力。大慧!佛就对大慧菩萨说:诸识就是八识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。各有三种相,诸位你看到这个“相”,千万要不要认为那是一种境界,不是的,在这里,相是一种名词,相就是相状与性质,眼睛有眼识,有眼识的相状和性质;耳识有耳识的相状与性质;……意识——第六意识有第六意识的相状与性质;末那识——第七意识,有第七意识相状与性质;这个相是指这个第八意识有第八意识的相状与性质,谓转相。一般指的是见分,意思就是八识都会有转动之相,就是辗转变化的相状与性质,简单讲就是刹那生、刹那灭,意识就是分别执著,一直在变化,要不然唯识学讲什么叫做三能变?第一能变由真如转成第八意识(注意!此处师父讲的是方便说,千万不能认为真如会转第八意识——整理者自解),第二能变由第八意识再加了一层执著,变成第七意识,第三能变由第七意识再转变成前六识,叫做三能变,识者,变也,也就是看到识,就是强大的执著,强大的分别,同时它会变。

换句话说,整个全世界七十亿的人口,没有一个人的心他是定下来的,只要他不学佛。因为识心分别刹那生、刹那灭,刹那生、刹那灭……不是执著外境刹那生、刹那灭,分别执著,要不然就是落入这个种子跟影像跟习气,刹那生、刹那灭……所以,第八意识在里面转动,前七识在外面缘着外境转动,转动以后落下来这个种子,种子在第八意识里面转动,就是这样子,所以我们如果把这两手放在这里,指的就是第八意识,第八意识就像仓库,然后自己里面也会转动,那么第八意识变化出来的前七识,它就随外境转动,外境转动落下的种子,第八意识,第八意识本身也会在里面转动,用这个手语就容易了解,第八意识落下来和种子,在里面自我转动,会有一种变化,识就是一直变化、一直变化。所以,昨天的第八意识跟今天的第八意识不一样,这个时候我们叫做不坏,后面会讲到不坏。那么影现出来的前七识呢?现在第八意识影现出来的前七识,变化出来的前七识,这个叫做不坏。前七识落下来的种子呢?到第八意识。前七意识叫做坏,第八意识叫做不坏。第八意识对昨天的第八意识来讲,昨天的第八意识叫做坏,我们今天叫做不坏。那么前七识,现在的第八意识叫做不坏,影现出来的前七识叫做不坏,可是前七识对昨天的前七识,或者前一秒钟的前七识,前一秒的前七识叫做坏,现在的前七识叫做不坏。那么前七识落下来的种子,前七识坏,第八意识叫做不坏。下一秒钟……所以就是这样子不坏,不坏转变以后,坏了落入我们的种子,第八意识跟昨天来比较,昨天坏,现在不坏,跟明天来比较,明天不坏,今天坏,它就一直在转变,后面会讲到,先给你一个概念。

大慧!诸识各有三种相状,谓转相,也就是诸识,八个识时时刻刻,都在辗转变化的相状和这个性质,是则辗转变化有种种的相状与性质,这个转相,你不要看到那个相,就认为那是境,这完全跟境没有关系,这里的相是指内在深处的识心。业相,在前面补两个字,叫做:无明业相。在旁边写一个:阿赖耶识,也就是无明动,就造种种的业用的相状与性质,这个就是阿赖耶,我们称为染净和合识,无明业相就是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叫做含藏识——含有善的种子还有恶的种子(无记的种子)。带着善恶的种子,还有无记的种子,看哪一个种子成熟先受业报,先去受业报,所以无明业相就是阿赖耶识。无明妄动就造作恶业,有种种的留下来的种子跟习气,第八意识有第八意识的相状与性质,我们称为业相。真相,补上两个字叫做:真如之相——也就是诸识之真,叫做真相。真如是不变动,不起灭的相状与性质。

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,每一识都有转相、业相、真相的性质。所以大慧,诸识补上一个字:各。诸识的底下补上一个字,就是:“各”有——每一个都有。各有三种,相就是相状与性质,性质。谓转相、业相、真相。转相是诸识皆有辗转、变化的相状与性质,你看到这个转很容易理解的。业相就是无明业相,无明业相就是阿赖耶识,意思就是说,无明有动作,种种的业用,它的相状与性质,真相就是真如之相,诸识之真,真如无变异无变动,不起灭的一种相状与性质。诸位!如果我们用这个拳头来比喻的话,你可能会比较容易理解。譬如说这个拳头不动的时候,它就是真如之相,它从来没有增跟减。好,那么(由拳头伸出食、中二指)这个叫做无明业相,虽显现见分跟相分,可是它不作用,由妄动所产生的隐隐约约存在,看起来是业相,可是能所还没有强烈的作用,如果说这个(食指)是能缘,这个(中指)是所缘,能缘的见分,所缘的相分,那么就变成(由拳头伸出食、中二指)这样子。什么叫做业相?叫无相业相。什么叫做转相呢?就是(师父伸出的食、中二指不停地在动)这样一直转一直转,无明业相。真相,同一个拳头。

真相就是同一个拳头,真如之相,没有起没有灭,没有增没有减,永恒的存在,妄动无明,所以妄动还不是很明显,还没有很明显,能所还不是很明显,有妄动。无明业相,虽有,看起来有见分跟相分,这个是见分,这个是相分,看起来无明业相有一点点,可是还没有。转相就很厉害了,转相,一直能所不断的转相。所以说,(拳头)这真如之相;(由拳头伸出食、中二指)业相,业相看起来如如不动,可是已经化现作无明了;然后(师父伸出的食、中二指不停地在动)就转相,转相,能所不断的转相,能所不断,不管是能所不断的转相(师父伸出的食、中二指不停地在动),是同一个拳头;(由拳头伸出食、中二指)无明业相也是这个拳头;也是(拳头)真如之相。真如之相(拳头)、业相(由拳头伸出食、中二指)、转相(师父伸出的食、中二指不停地在动),其实都是同一个拳头。知道吗?这样听得懂吗?这样子慢慢慢慢地比喻,你就有一点概念了,有一点概念了。

好!我再讲一遍。因为你们程度非常好,我再讲一遍。让你们彻底地搞通搞懂。

大慧!诸识——八个识,各有相状还有性质,眼识有眼识的相状与性质,耳识有耳识的相状与性质,……第六意识有第六意识的相状与性质,第七意识有第七意识的相状与性质,第八意识有第八意识的相状与性质。我们把它用概括的叫做转相、业相、真相。真相就是真如之相,业相就是所谓的第八意识,所以谓转相诸识皆有辗转变化的相状与性质,意思就是诸识之妄。那么无明业相就是阿赖耶识,含藏一切的种子和习气。真如之相从来没有增没有减,没有起没有灭,它有这样的相状与性质,简单讲,后面补四个字,真如之相者补四个字:诸识之真——诸识的真实相。诸识虽有妄动、体性本空,其实就是真如之相。哦!那我们就知道说: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都是因为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能证得。哦!原来众生用的识——识心分别,强烈的执著跟分别;佛菩萨用的是真如,众生用的是识心,这个就是关键了。所以你能够了悟这个识心跟真如关系,是不一不异,用功了妄即真,了妄识本空就是真如的实相。

好,在座诸位,比喻看这里。看这里的比喻,我的手,这个比喻非常重要。要不然你看那个注解你看不懂的。这只(伸出左)手(不动)叫做真如,这只(伸出左)手(不动)就是真如。我们一妄动呢?我们一妄动(伸出的左手在动),妄动、妄动,真如就卡在一种观念:我怎么样、怎么样,我要怎么样怎么样子,我执跟法执就从来没有断。诸位!真如之相是(伸出左手不动)这样,(伸出右手按住左手上)妄,它就卡住,多了一层识心分别,知道吗?而这个识心分别,是妄动所起的,所以我们变成本性没有在用,用这个妄识(右手)在分别,妄识就是我执跟法执强烈的妄识。接下来就是前六识了。真如妄动成第八意识,这第八意识,再来演变成第七意识,再来前六识,起来就越粗了。真如妄动变成第八意识,第八意识再强化,就变成第七意识——强烈的执著分别,接下来就是对境的前六识,所以初能变、二能变、有三能变,由细变粗、由净转染。当然这个是解释,生命的缘由,为何有众生的来源。只能这样解释。

那么接下来。每一识都有转相、业相、真相的性质。

【注释】“转相、业相、真相”:“转相”为诸识受熏而转变之相;“业相”,就是阿赖耶的无明业相;“真相”,就是如来藏真如之相。这是由果至因,因粗至细说。善知识请注意,佛在这里所说的三相,与《起信论》所说的三细之相,虽然名称很相近,但实不同,不可混为一谈。《起信论》的三细(无明业相、能见相、境界相,亦称:业相、转相、现相)这是指阿赖耶识如何由最初一念无明心动所熏而成八识之过程,亦即,这三细完全是指阿赖耶,并没有包括真如在内,真如之理,只是隐含在其中,因此比较偏重阿赖耶如何成染方面,以便令行者知而离染;这是因为《起信论》是为信位菩萨说的(当然就包括信位中人、初信到九信、十信满心者,以及未入初信的初发意菩萨),初发意就是初发心菩萨。因此对象与《楞伽经》的根熟地上菩萨地上就是十地。什么叫做十地?用真如心修行的那个圣人,就是地上菩萨,用真如心修行的叫做十地菩萨。初地即见真如,用真如心修行,叫做根熟的地上菩萨。当然不同,故目标也就不同,因此,《楞伽经》比一般经典难解,正是因为它是圆顿大教,都回归到当下。因此须偏重去染、离染方面。去这个染,离开这个染的方面。

而《楞伽经》的对象是根熟的大菩萨,皆已久远修习,已离粗重之垢染,所以要听《楞伽经》,还得要有一点点基础,没有基础听起来,因为他已经离了粗重的垢染,因此不用再偏重离染方面的发挥;相反的,这时须由妄返真,因此《楞伽》一经比较注重归真方面,也就是阐发真如,叫做归真,叫做发挥真如,发挥圆顿的,每一个人的圆满,顿悟到真如之相,它比较偏重这个,因此,《楞伽经》也就是初祖达摩大师,来到中国传法的一本经典,就是传这个《楞伽经》,那么后来五祖就变成很少传这个《楞伽经》了,就变成传这个《金刚经》,到后来禅宗就变成传这个《金刚经》。因为这个《楞伽经》后来在中国也消失了一阵子,也不兴盛。因此《楞伽》一经比较注重归真方面,故佛在此所举的诸识中的三相,便有一项是真如之相,用意在此,行者不可不详。如果有心修行人,不可不详细分别跟别的经典是不一样的。

下面将再对这三相,分别加以解说一下,但是为了程序上的方便,姑且把次序倒过来,先讲真相:就是真如之相。就是每一个人都有佛性,都有真如之相。所以先把次第倒过来,先讲真相。“真相”:即是真如无变、诸位!这个不变,不是失去作用那种不变,这里的不变就是没有增减的意思。因为只能用语言文字去形容,也只能这样子。无变或者是无动、何期自性本不动摇,也就是不受境界、外境的影响,无起、无起当然就无灭了。无灭,所以这个无起呢,但是呢?可以真如般若而起,真如的般若智慧可以起。这个无灭呢?就是摩诃般若不灭,无起、无灭之相。这个真如之相,也就是一切法的真相。诸位!一切法的真相,是什么叫做真相?叫做毕竟空相,所以会学佛的一句话就开悟:色即是空;凡所有相皆是虚妄;当体就是空,就是真相。大悟的人看一切相都是真相,因为他的心都是真心。迷惑的众生看的,都是一些缘起的假相,迷惑颠倒,所以怎么看怎么执,怎么看怎么好像有东西可以执著,看钱迷于钱,看名迷于名,看了男女迷于男女,看到百货公司迷了百货公司,看到名牌迷了名牌,他总是有一种东西可以让他执著。可是大悟的人,就不是这样子。菩萨清凉月,常游毕竟空,众生心水净,菩提影现中。他就没有东西可执著,所以什么是生命的真相?诸法空相就是生命的真相,没有一法不空,所以没有一法不空,有一法不空,那么就是没有扫荡干净。所以不但凡夫不能著,连圣也不可立,不著凡不立圣是真如之相,连圣人也不可立。

这里真如之相,法犹不净,立一法就不对,著一法就不对,所以也就是一切法的真相,会修行的人一句话就搞定。色即是空,万法都平等,平等心就是诸佛心,那么你所过的日子啊,你看内心里面那种离相,那种清凉,这个你要多少金钱,你能够买到这种心境啊,所以全世界最富有的人,就是大彻大悟、见性的人。为什么他最富有呢?因为他不缺,他的圆满清净自性,不缺少任何东西。全世界最富有的人是谁呢?不是贾伯斯(即苹果公司前总裁乔布斯),也不是说美国的比尔·盖茨,不是!全世界最富有的人,就是明本心见本性的圣人。为什么他最富有呢?因为他福慧具足完全不缺。诸位!你想想看,一个人过着完全不缺,这个日子是怎么过?用你听得懂的名词叫做:人到无求品自高,无欲则刚。大悟的人求什么呢?你摆一百亿,在开悟见性的人面前,他知道诸法毕竟空,他知道啊。有缘,如果说悟道的人身上有钱,他就随缘用;没有钱,他就安住真如,也没有什么增减。所以记着!一百亿在圣人来讲,他的心没有增减,没有增减的,这个穷到一块钱都没有,大悟的圣人也没有增减啊,你说这个日子是什么日子?当然是清凉地菩萨摩诃萨的心境了。所以我们常常会唱,但是就是不能够体会。所以听经闻法这可不是像拜水陆,他举腔,你就跟着唱,这个可不是的喔,没有那么简单的喔,这个你要用真心去领悟的,听经闻法可不是梵呗的学习,这个没那么简单的,这要用心的。

所以,《起信论》这么说,故《起信论》云:“心真如者,即是一法界大总相一切法门体。”大总相法门体,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心的真如之相是什么呢?也就是一法界,诸位!无尽的宇宙一起讨论,叫做一法界,叫做一真法界,叫做无尽的法界,回归到绝对叫做一真的法界。所有的法界一起讨论叫做一真法界大总相,大总相就是不是个别讨论,不是别相,总相是对别相讲的,大总相一切法门,诸位!补上几个字这个可重要,法门底下补上:之真如本体。它无量劫来,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,佛出世也不增,佛不出世也不减。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伽经讲座01-30目录(未完)

楞伽经30 : 有的病医生看不好的那个是属于业障病,可以持咒灭业障

楞伽经31:任何的佛法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,没有禅定的人就等同没有真正的修行

楞伽经32:要契入第一义谛大空的人一定要了悟:大悟见性与外境无关

楞伽经33 :学佛的人不必去战胜邪恶,你只要自我降伏就赢得生命的一切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慧律法师《圆觉经》讲座 目录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